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

永夜寒冬?談台灣文創產業





照片來源;   Luke Ma

文化創意,沒文化沒創意?


有一句對於文化部的敘述是這麼說的:「文化部沒文化」,對於近年來主打的『扶持文創產業、提升整體產業價值』,然而,對於文創產業,我們看得到的成果到底是什麼呢?華山藝文中心?誠品松菸?台隆手創館?還是根本就只是被印在飲冰室茶集上的幾行不知所云的文字?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?創意又在哪裡?這些年來政府所不斷推行的、各界商家所極力主打的、所謂的文創產業,它真的成為一個『產業』了嗎?還是就只是商人賺大錢、政府有政績,然後作家只有苦哈哈?


商業環境,是扶持、還是壓榨?


從商業面來看,現有的通路大致上分作三種:虛擬通路(包含拍賣、虛擬平台寄賣等)、實體通路(誠品、百貨公司櫃位或其他以文創作為主打的商業區)和不定時的市集等等,以商業面來看,實體通路的成本最高,包含了所謂的櫃位成本、通路抽成等等,而虛擬通路與市集,雖然成本較低,但需負擔所謂的宣傳的成本、或是人潮的多寡等因素,而在如此不確定的環境當中,作為以『扶持』為出發點的各式手段,是否真的能夠幫助產業成長?還是說這只是給商人另一種輕鬆賺錢的手段、反正他們不用創作就能賺錢,或是給政府大打政績牌、表示說我有在幫助文創產業的好宣傳?


價錢、或是價值,當中所包含的意義?


再來我們看到,以「文創」作為主打的商品,價錢通常都比一般大量製作當商品來的高,當然這會反應在所謂的「手工製作成本」、或是「創意無價」之類的元素在裡面,然而,這些文創商品所內涵的價值、真的是物有所值嗎?到底我們買的是獨一無二的創意、值得保留的傳統工藝技巧,還是只是主打名號、當中的理念卻不知所云,亦或是「我是文創所以我要比人貴」的、一杯要價100元的冬瓜茶之類的文化產物?


沒根的樹長不長、沒底的文化不茁壯


整體看來,我們的環境所推動的「文創」,事實上是充滿著虛假、泡沫以及銅臭味,無法否認的,我們有著相當多在地且優秀的文化創作者,但就像是從油輪破裂所流出來原油、浮在海面上危害海底生態一樣,這些環境中所充斥的負面因素同樣在慢性摧毀著文創產業的『根』,不管是一個個被摧毀的文化歷史建築、還是被稱為迫害創作者未來的著作權法修法,或許我們試圖要用水泥來穩固成長的根基,但卻沒注意到,樹的成長需要的是軟土深掘,而水泥只會毀了百年基業,而作為材料的石化水泥產業卻在賺了一大筆錢之後就置之不理,這樣我們還看得到文創產業欣欣向榮的未來嗎?還是只剩枯槁將死的老樹幹呢?

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

不要再「小確幸」了,停止你的自我安慰!




照片來源;   Dalia



不斷的自我催眠,最後痲痹


下班後的一杯啤酒,或是一杯奶茶、一塊小蛋糕,曾幾何時,不管加班多辛苦、薪水多少、被主管壓榨的多慘,都會因為簡單的事物而拋開腦後,久了,只要有一些小確幸,不管多累多不合理都撐得下去;下班後的豐盛晚餐,三五好友的互舔傷口,對於朋友上班中的糟糕事盡情嘲笑,好像生活多糟都會過去,反正有小確幸就夠了,但是,「小確幸」能改變什麼嗎?


為什麼失去了追求大幸福的權利?


相較起以往,下班準時,回到家有許多的時間可以陪陪家人,或是三五好友聚聚餐、看看電影,甚至是想要請個連假出去玩都沒那麼困難,但是現在,工作壓力大、下班責任制,薪水領的少、想要的買不起,好不容易有時間休息,家裡人卻認為「為什麼沒去工作?難道你很有錢?」連僅有的休息時間都會被精神壓榨,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可說是無所不在。然而,我們工作是為了什麼?為了成家、立業,為了孝親,為了實現理想,為了找尋自己的幸福所在,但這些目標,似乎全都變成了只為了「吃一口飽飯」,其他的種種追求都像是遙不可及的夢。


觀念的改變,卻把環境遠遠拋在後頭


我們理想的生活,是賺取著足夠的薪資、成就自己的理想、建構自己的未來,然而在進入這個世紀之後,大環境的改變卻逐漸侵蝕了我們的資本:石油危機、金融海嘯、經濟不景氣等等,外加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市場,我們從主導市場的角色、逐漸變成被動的跟隨者,成本不斷的削減、身為本錢的研發卻原地踏步,當原物料成本無法再低的時候,就只好開始扣人工成本,也因此,薪水不斷降低、物價卻不斷往前跑,追不上的步調、大幸福就只能濃縮成一餐餐、一杯杯的小確幸。


取回議價能力,才能掌握幸福


在這個技術、專業能力都被鄙視的年代,不否認是因為「害怕失業」所造成,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,屈就於過於廉價的薪資,我們無法去要求所有人都拒絕他認為「適合自己」的低薪資,但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應該抱持自信,如果有能力、卻又認為市場薪資不夠滿足,那麼,就去『平衡市場』吧!豁出一切開創自己的疆土,除了把握自己想要的、也盡自己的力量去創造自己認為「和李」的回報,如此,才能夠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,而不是在夜深人靜時、抓著一瓶啤酒感嘆自己懷才不遇、卻又只能沈浸在虛幻之中的假確幸。

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

數字的迷思—偏誤與悖論
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Travel Aficionado


數字絕對,報表萬能?!


開始工作了之後,常常會聽到主管說:「給我報表分析!」、「我需要KPI!」、「你這份報告為什麼沒有統計分析?」之類的話語,這對大部份的新鮮人、甚至是工作一段時間的人來說,總會有點不習慣,一來、沒有以數據分析作為佐證的習慣,二來、很多人會覺得「只要結果好就好,數字不重要」,然而,真的是如此嗎?


數字會說話


事實上,在做任何決策的時候,決策者的思維、或是方向固然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、是對於市場的認知,而認知從何而來?從業績、從意見回饋、從滿意度,各式各樣的管道,然而,滿滿的文字在面前、要如何解讀?最簡單且實際的方法,就是轉化成數字。透過數字,我們可以知道市場的喜好、歷史決策的成功與否,而透過進階分析,我們更可以了解到是哪些「因素」、導致成功或是失敗,進而做出修正、或是乘勝追擊。


數字是死的、人是活的


然而,一個重要的事實是—錯用數據,造成的傷害或許會更大!一個簡單的例子:

『某商場在檢視行銷策略時,發現週間來客數因為促銷而增加、營業額也因應提高,於是主管決定這個促銷繼續做下去;然而,在檢視月週報時,卻發現商場的獲利反而創了歷年同期的新低、幾乎沒有獲利。』

在這個例子當中,主管參酌了報表的回饋數據後作出營業方針,表面上看起來是合理的,那麼他到底做錯了什麼?事實上,如果這位主管在解讀數據的時候,能夠多參考一項「毛利率」,或許就能發現到、這項促銷雖然可以提高來客數,但由於促銷商品過度侵蝕利潤,甚至影響了其他商品所造成的毛利,導致每位客人的消費,不僅無法為公司造成獲利、甚至會造成虧本經營。


要怎麼讀懂「數字」背後的意涵?


簡單來說,每個數字的形成必有其原因,不管是初階的數據,如來客數、銷售額,還是進階的數據,如毛利率、庫存週轉率等等,在明白數字怎麼來之後,不要急著去解讀,而是儘量搜集夠多的資料之後,才開始用「更全面的視野」去理解資料,避免過度狹窄的解讀、造成情勢的誤判。適當地運用數據,可以讓工作的速度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,但也必須知道錯誤使用會有什麼樣的後果,因此,和數據還不熟的、快去和它交個朋友,而已經認識的呢?記得要像對待情人一樣,不要讓他離開自己的身邊!






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

太陽花學運結束後,台灣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?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 JimmyKang


轉變慢慢的來,改革,卻是瞬間爆發!


在318 之前,人們對於政治的紛紛擾擾,多半是充耳不聞、抑或是以評論作為發洩,而對經濟,則是摸摸鼻子、咬著牙,然後就當做都是自己的責任吞下去,然而這次的『服貿30秒』事件,雖然在服貿協定簽訂消息公佈後半年多的期間、一直有相關人士表態,但多數為消極作為、未見有實際抗爭或是阻止的動作,並被動地尋求所謂『正規管道』的協助;然而,被視為實行的最後關卡、在立法院發生強行通關之後,不僅是職務在身的立法委員們,就連深感利害關係、影響未來前途的人們,也開始了讓社會大眾所能認知的,積極的作為。



所見所聞,並非真實


然而,從學運的開始、過程、結束、一直到現在,我們所能接觸的各種資訊管道,卻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渲染、粉是、或是操作事實,不論是媒體也好、反對團體也好,我們必須懷疑的是—為什麼要這麼做?難道說,中立的報導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?難道說,現行服貿協定的版本、真的有害到必須要以各種手段來護航?又或者是,民粹的恐怖、已經成長為只要走上街頭就是對的?到底,我們該相信的是什麼?



一言堂的恐怖


從政治面的觀察、一直延伸到對社會的影響,不難發現,其實現今社會是非常脆弱的。有多脆弱?事實上,我們只能容納兩種聲音—非藍即綠,影響所及,只要是反對、就會被妖魔化,只要贊同、就絕不容許自己的聲音,我們已經消失了所謂「追求更好」或是「我覺得不錯、但是需要改善」的想法;只要表示意見,你就只能說「對」或「錯」,進而、就算是想要以中立的角度判斷事件,也會被妖魔化似的戴上帽子,說你就是脫隊的罪人!


一加一必須大於二,而不是小於一!


難道說,我們的社會就真的只能非黑即白嗎?講白一點,現今的台灣政治,完全只有藍綠兩派,只要不是自己的顏色、那就是反對到底,只要是自己的顏色、不管怎樣就都是對的、必須支持的,這對國家的發展,不僅沒有助力、甚至會阻礙、傷害我們的進步。我們需要的,是透過對立的辯論、討論,找出更好的結論,而不是被刻版的『派別』所侷限住;我們,應該可以更聰明。


太陽西下,來的是黑夜、以及下一個天亮


事實上,太陽花學運帶來給我們的,不只是撼動老舊政治思想的力量,更重要的,是我們了解到、作為公民,我們能夠做到的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多!而從政者,如果想要完全以自己的想法行事,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。從林飛帆、陳為廷的作為,從黃國昌老師的言論與想法,不斷的、我們認知到我們有更多的力量;而從江宜樺院長的獨斷獨行、方仰寧局長的濫權,更讓我們了解到,權力、並不是無限上綱的自由,而是必須伴隨著更多的義務、以及理智的思考。我們,必須知道的是,團結的運用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、以及最重要的,何謂『自主』,如此,我們才能看清下一步要怎麼走才是正確的。怎麼走?身為筆者的我無法告訴你,因為每個人的未來都是多彩多姿、不盡相同的,但是我能說的是,不要喪失了思考能力與客觀的自我,你就能看到正確的方向,那是太陽花學運所照亮的、你我共同的道標。









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

基本工資、平均薪資、實質工資,與『薪水』的詭辯

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 Lennon Ying-Dah Wong

基本工資,保障勞工權益?


2014年以來,與勞工相關的重大話題接連不斷,而除了被稱作『動搖國本』的服貿協定外,大家最關心的應該就是所謂「基本工資」的話題。一般人會認為,基本工資是保障勞工權益的重要防線,而只要基本工資拉高、勞工薪資就會有保障,然而,真的是如此嗎?


22K的責任,平均薪資與非經常薪資


在談所謂的22K之前,我們先說說看經常性薪資、非經常性薪資與平均薪資到底是什麼。講白一點,經常薪資指的是「底薪」,非經長薪資呢,則泛指各類加給,如業績獎金、全勤獎金、年終獎金等等,而上述兩項相加、便是所謂的平均薪資。

………………..等等,什麼和什麼的平均?

所謂的平均薪資,是整體薪資結構的薪資總和、除以薪資結構包含的人數,換句話說,10個人、每人月薪都是4萬5千元,和8個月薪2萬、2個月薪14萬5千的,兩者的平均薪資是一樣的;也就是,當主管機關大聲提倡所謂的「平均薪資超過4萬5千元」之時,我們就會發現、所謂22K的問題就這樣被逃避了。


薪水的意義


普遍來說,大家認為薪水的高低、間接或直接的代表對工作能力的肯定,然而曾幾何時,這個準則好像不再有效,不論能力高低、薪水就是能低就低,要加薪、還會以各種名目壓榨。然而,我們常常聽到看到,不乏有大型企業高呼「人才不足」、「開了職缺沒人來」,究竟這是勞方供給不足、勞方要求太高,還是根本就是資方的吝嗇所導致?當低薪已成常態、且到了一種不公義的地步時,回頭看看資方的態度,我們該說什麼呢?


區域基本工資,與「公佈低薪無法生存」論



就最近的這兩個話題,討論有關薪水的『壓榨』吧!基本上,這兩個議題是息息相關的,我們先從區域基本工資開始說起:為什麼會有所謂「區域」的分別呢?相信各位都知道,由於各地的生活水準不同、作為商業的利基也不同,因此在不同的區域、就算是相同行業,也會有同樣商品不同定價的情況,而也因為如此,企業會因所在地不同而提供不同的薪資。舉例來說,中小企業貿易商的行政人員,在臺北可能會得到2萬8千元的薪水,而在台南、高雄卻只會給到2萬6千元、甚至2萬3千元。在這樣區域薪資明顯有差異的情況下,為了擺脫所謂「相對低薪」的情況,想出來的就是「區域基本工資」,讓薪水因地而差的情形合理化。

然而,這並不是消弭各地差異的正確做法,就現行的社會情況來解釋,各企業會因此而給出「合理」的低薪,往好處想,或許會因此而讓更多企業往各地發展,但是在得到較低的「經營成本」之後,卻不會將中間的利差轉移到員工身上,反而更進一步的壓低勞工薪資、以求利益最大化。

再來我們談到「公佈低薪無法生存」,直接的一個問題:『為什麼會無法生存?』如果說低薪確有其理,為什麼會擔心被公佈?如果說低薪是社會大眾所公認正確且正常的情形,為什麼會擔心被公佈?擔心的理由,不就是因為企業主認為這是不對的情形、且會被大眾污名化,進而擔心被公佈之後會影響公司名聲、甚至股價?


中止不公義,我們能怎麼做?


在了解到實際的『薪情』後,我們到底能怎麼辦?我們可以看到,對於群創光電員工不斷跳出、揭露所謂的「薪水詭辯」,而在職場工作的朋友們,應該也會了解到、現今社會的勞工薪資是如何,工程師高薪、但卻是用生命換取,服務業低薪、因為工作專業需求「似乎」不高,美術設計低薪、因為只求能用就好,各行各業都有老闆合理壓榨的理由,我們該怎麼辦?除了堅毅反對低薪之外,或許我們就只能獨立創業,用自己的表現來打前老闆的臉,證明我們「有競爭力」且「高薪合理」!





      



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

「服貿」非藥,無毒亦無療

 照片來源;   普魯普魯



燙手山芋人人碧、卻也人人要!


        老實說,筆者對於這個話題,一直在猶豫著,猶豫該不該寫?下筆了、又該怎麼寫?這不單是商業話題,更是政治、民生、也是民主話題,一個不小心的差錯,來的不止是比臺北101還高的帽子,還有千萬支穿心毒箭等著招呼著。那麼,談、是一定要談的,至少,拙者會盡可能用比較中立的態度來談這件事情。


不是感冒藥,熱熱喝、不會快快好。


        廣告是這麼說的:「伏冒熱飲,熱熱喝、感冒快快好」那麼,台灣到底是生了什麼病、一定要跟大陸談服貿呢?這幾年、甚至是十幾年來,問題不外乎是:薪資水準降低、實質所得下降、GDP被他國遠拋在後頭等等,這些症狀的確是不輕,但是重點來了,當政府的態度是:「通過兩岸服貿,臺灣才有未來」難道,十幾年來的惡疾,就會這樣痊癒嗎?


治標不治本,養病當需對症下藥!


        事實上,『服貿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人民幣大量流入國內、提高國民總所得沒錯,但是這建立在什麼之上呢?我們都知道,臺灣主要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,能在世界立足大型企業仍算少數,而根據馬太效應所說,我們知道、當在競爭產生的時候,誰的資本雄厚、誰就有絕對的優勢,而在通過服貿之後的陸資大量挹注之下,和我們的中小企業同爭市場、誰的贏面大?這不僅是對企業環境而言,連帶的對民生物資、對房地產等,大者恆大、當他們吞併掉原本屬於本地的資產,我們生活的一切物價就會開始急速向上攀升,到達我們遙不可及的境界,進而默默地被吞噬,就像香港所警告我們的一樣。


溫室的花朵不耐風霜。


        那麼,我們就因為恐懼被併吞、被大陸從經濟上統一,就完全不開放服貿協議當中的交流嗎?事實上,筆者是贊成服貿的!歷史告訴我們,為了保護而封鎖,得到的全都不會有好下場,日本幕府的鎖國政策被強行打開、清末鎖國後在八國聯軍進攻之下慘敗,這都是近代的例子!覺得太遙遠了嗎?那我們看近一點的:請看看臺灣在汽車工業的發展,在強大的關稅保護之下,我們的汽車產業至今仍無法有效地與國際企業競爭、甚至是和大陸的汽車工業相比!


走出困境,我們要把服貿當作武器!


        我認同開放競爭、也能理解服貿所帶來的優勢,但並不表示我對現行的「服貿協議」內容全盤接受!畢竟,魯莽的全面性開放,只會動搖數十年來我們累積的國本,觀察世界各國,類似的協議在簽訂的過程總是漫長而謹慎再三,因為大家都知道、稍有差池便會兵敗如山倒!因此,請大家試著以更客觀的角度看待「服務貿易協定」,並且要求政府以更加慎重的態度談判,因為、國家是脆弱的,禁不起如此粗糙的門戶洞開,但,我們也沒有疲弱到、支撐不住談判的長期抗戰,被稱作「草莓族」的七、八年級生的我們,有著遠比我們自己還超出想像的韌性,因為,我們不是單純的為了活下去而工作,而是為了我們的理想、努力的往前行,創造我們心目中的未來!


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

不用千萬金,你也可以當個小股東!


 照片來源;  worldscouting



無數隻手的援助


筆者很喜歡的一本書『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』中,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當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種事物的話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」聽起來或許很抽象、或許很不切實際,就像是,如果我真心想要中樂透頭獎、老天爺就會給我一個頭獎嗎?似乎也不是這麼說的。



將想像無限延伸


對於科技、對於進步,筆者有這麼樣一個看法:「科技發明原自於人類的懶惰」怎麼說呢?我們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方便、更舒適,而去想著許多以前覺得天馬行空、但現在卻充實在我們生活中的事物,舉凡汽車、電視、馬桶、電話,無一不是。十五年前,我們能想像電腦可以就像一本雜誌般輕薄嗎?十年前,一支手機就能聽音樂、拍照和上網,似乎也是不切實際的念頭;這些,都是來自一個個努力被實踐的幻想當中。


憑空變出錢的「魔法」


時至今日,我們知道,要落實一個發明、一個想法、甚至一個創意,需要的都是錢、錢、還有錢,可是我們不是大公司大企業,我們沒有本錢,要怎麼樣去實踐我們的理念?『群眾募資』這樣的概念就因此誕生了!


積少成多,積沙成101


群眾募資的概念,在於透過展示想法、設計、甚至是一個活動案,或許你沒有足夠的本錢實踐它,但是透過公開平台的宣傳,只要能夠說服人群、大家能認同,廣大的使用者就會以他們的能力來幫助你。或許只是五百、一千,但是一百人份就會有五萬、十萬,一千人份甚至會有五十萬、一百萬!或許這很理想化,但是有路跑活動、有電影、有科技商品的案例擺在眼前,或許,你可以試著相信它。


成就他人,成就自己!


一千元,八杯星巴克咖啡、四張電影票、兩餐西提、一趟臺北到桃園機場的計程車費,或許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,但你可以選擇注入他人的夢想,因為他所回報的,不僅是投資的利息、約定商品,而是一個夢想的開端、一條成功往上攀的繫繩!試著去伸出援手吧,因為等到哪天、當你需要成功的推力時,就如同一開始說的,「整個宇宙都會連和起來幫你完成!」


幸福額度正在擴大會員加入,即日起加入會員後您可以透過推薦好友機制,獲得現 $49 元的金獎勵,您的好友也同時可以獲得 $99 元的現金獎勵,請趕快加入並邀請您的好友一起加入幸福額度,一起展開幸福人生!

 邀請好友送現金獎勵!好友同時也可獲得99元現金獎勵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