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

為什麼幹部、主管和高官都像笨蛋?讓彼得與帕金森告訴你


照片來源;   帕金森定律




為什麼無能的人高高在上、我卻在下面苦哈哈?


出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,有時候會遇到一種類型的主管,不管在安排事情、人力,還是工作計劃的調度,好像都沒那麼有效率、或是說根本就用錯的方法在做事,而雖然覺得怪怪的,卻又無法反駁、只能繼續埋頭苦幹自己的工作,期待有一天主管被調走、輪到自己做主;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,不只是在工作中、也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情境,諸如在看新聞的時候批評政府官員、在軍中遇到無能長官、或是在學校的小組作業中遇到的小組長。



為什麼「這種人」能夠上位?到底有沒有道理?


在探討這樣的問題時,有兩個經典的理論可以為我們解釋:『彼得原理(The Peter Principle)』以及『帕金森理論(Parkinson’s Law)』

 彼得原理
  在分有階級的組織、企業或是社會中,某人會因他俱有的能力或是特質、而被提升至他所不適任的角色位置,進而成為資源浪費、累贅或是負面資產。

 帕金森理論
  最初始的帕金森理論是這樣的:「工作將會不斷的增加、直到所有的時間都被填滿為止」,而後,作者帕金森則將理論擴展:「組織人數擴張的原因,在於主管會為他的同僚及下屬不斷的創造工作內容,但永遠只會希望增加底下的人、尤其是不可能取代自己的 ;因此,越有能力及效率的人,不一定具有升等的機會,反而是懂得表面工夫、巧妙地把工時填滿的人獲得青睞。」

或許你之前沒聽過這兩個理論,但現在,你可以清楚地知道『為什麼蠢蛋也有出頭天,而且永遠擋在我前面!』



『我們只是不適合彼此』


比較開玩笑的說法,就像是戀愛中分手的原因「不適合彼此」,事實上,不管是彼得原理或是帕金森理論,所談論到的都是涉及『管理』的部分,我們在談組織行為的時候,「如何陞遷」是個相當重要的議題,通常作為基礎的,是所謂的「工作考績」,然而很重要的兩個因素:一、工作考績優秀不代表實質的工作表現優良 二、工作表現優秀不代表這個人擁有管理能力。這兩個因素,將會是組成彼得原理與帕金森理論的最主要論點,事實上,當公司在決定主管人選的時候,往往會從工作表現最佳的人做選擇,卻常常忽略了、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優秀,或者他是否擁有管理能力,而當不對的人當了主管後,就會開始造成後續一連串的悲劇,但追根究底,他並不一定是無能的人,只是不適合管理人。



了解悲劇的形成、避免悲劇的發生


無可避免的,這樣的情況是來自於人性,或多或少的自私、或是看不清楚事實,導致不對的結果產生,如果你是高階主管、發現底下的人有這樣的情況時該如何處理呢?事實上,檢視考核機制、升遷制度都是必須的,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、而非只有提升位階,就算是技術員也可以領高薪、而不是只有往管理職發展;而如果是底下的主管有發生績效不佳、或是用人不當時,則應該輔導開發管理能力,或是設置停損機制、避免更大的損失產生。

那,如果你是個底下的小員工,發現你的主管好像很符合上述的情況時,你能怎麼做?除了反應給更高層的主管之外,如果你忍不下去了,那,請用其他的方式證明你的主管是錯的,不論是用工作表現回應、還是選擇到其他的天下闖蕩,別忘了,不該為了他的無能、而犧牲自己的未來。



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

世代輪替的必要性—小人物的仇富權貴以及想出頭的嘶聲吶喊!




照片來源;   Maks Karochkin


階級制度—一個不成文的束縛


自古以來,不管是那個國家、哪個文明,總會有一些階級制度的形成,不論是職業面、種族面、還是以經濟實力來區分,都會成為人們生活中看不見的拘束。而隨著文化的進步與開放,雖然『光明正大』的標籤不復存在,但「老一輩」的思維卻仍像基因遺傳一般的、深植於人們心中。人們仍然相信,透過累積所留下的一切,都能成為競爭的資本,諸如名聲、資歷、金錢、與家族實力。


老一輩的思維、新一代的思考


然而,競爭越是開放,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、只有自身實力才是一切,不管是在學校、在軍中、在社會中,「學長學弟制」這樣的舊世代思維不斷地被挑戰著:「學長只是因為多活幾歲、不見得比我有能力,為什麼要聽他的?」「前輩就只是做得比較久、工作能力又差,為什麼他可以指揮?」「他只是家裡有錢、不代表他有能力,為什麼我不能選擇我認為比較好的決策?」各式各樣的質疑,衝擊著所謂的『傳統』。


傳統是美德,但不是唯一的圭臬


的確,某種程度來說,這樣的制度的確有效、或是方便許多,不管是在處理事情、還是管理方面,我們可以不費心思的去解決組織紊亂的問題,或是依靠大量的經驗法則來解決突發狀況,但問題在於,時事總是瞬息萬變,你無法期望每件事都可以依照過去的例子比照辦理,或是用過期的管理法來面對新世代的族群;換言之,這只是過渡期的一個幫助、但無法作為永續存活的根基,在競爭開放的時代,唯有「能力」才是走得長遠的保證。


死水不藏龍,活水孕育新生命


我們所闡述的,不只是老舊思維的不適任,而是經過證實的管理新知,不論是「帕金森理論」、還是「彼得原理」,都曾提過這類的「打破階級」思維,在現實生活中,也的確有著這樣的情況、並且層出不窮,不論是公務人員的升遷、行政層級的高官們、還是為人詬病的傳統家族企業經營形態,畢竟,人才不會滿足於四處侷限的泥灘環境,唯有給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,才能享受到他們最佳的能力報酬,而如果你對自己保持著無比的自信、卻又不滿腐朽的環境,那麼,出去證明自己、開拓自己的一片天吧!



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

永夜寒冬?談台灣文創產業





照片來源;   Luke Ma

文化創意,沒文化沒創意?


有一句對於文化部的敘述是這麼說的:「文化部沒文化」,對於近年來主打的『扶持文創產業、提升整體產業價值』,然而,對於文創產業,我們看得到的成果到底是什麼呢?華山藝文中心?誠品松菸?台隆手創館?還是根本就只是被印在飲冰室茶集上的幾行不知所云的文字?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?創意又在哪裡?這些年來政府所不斷推行的、各界商家所極力主打的、所謂的文創產業,它真的成為一個『產業』了嗎?還是就只是商人賺大錢、政府有政績,然後作家只有苦哈哈?


商業環境,是扶持、還是壓榨?


從商業面來看,現有的通路大致上分作三種:虛擬通路(包含拍賣、虛擬平台寄賣等)、實體通路(誠品、百貨公司櫃位或其他以文創作為主打的商業區)和不定時的市集等等,以商業面來看,實體通路的成本最高,包含了所謂的櫃位成本、通路抽成等等,而虛擬通路與市集,雖然成本較低,但需負擔所謂的宣傳的成本、或是人潮的多寡等因素,而在如此不確定的環境當中,作為以『扶持』為出發點的各式手段,是否真的能夠幫助產業成長?還是說這只是給商人另一種輕鬆賺錢的手段、反正他們不用創作就能賺錢,或是給政府大打政績牌、表示說我有在幫助文創產業的好宣傳?


價錢、或是價值,當中所包含的意義?


再來我們看到,以「文創」作為主打的商品,價錢通常都比一般大量製作當商品來的高,當然這會反應在所謂的「手工製作成本」、或是「創意無價」之類的元素在裡面,然而,這些文創商品所內涵的價值、真的是物有所值嗎?到底我們買的是獨一無二的創意、值得保留的傳統工藝技巧,還是只是主打名號、當中的理念卻不知所云,亦或是「我是文創所以我要比人貴」的、一杯要價100元的冬瓜茶之類的文化產物?


沒根的樹長不長、沒底的文化不茁壯


整體看來,我們的環境所推動的「文創」,事實上是充滿著虛假、泡沫以及銅臭味,無法否認的,我們有著相當多在地且優秀的文化創作者,但就像是從油輪破裂所流出來原油、浮在海面上危害海底生態一樣,這些環境中所充斥的負面因素同樣在慢性摧毀著文創產業的『根』,不管是一個個被摧毀的文化歷史建築、還是被稱為迫害創作者未來的著作權法修法,或許我們試圖要用水泥來穩固成長的根基,但卻沒注意到,樹的成長需要的是軟土深掘,而水泥只會毀了百年基業,而作為材料的石化水泥產業卻在賺了一大筆錢之後就置之不理,這樣我們還看得到文創產業欣欣向榮的未來嗎?還是只剩枯槁將死的老樹幹呢?

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

不要再「小確幸」了,停止你的自我安慰!




照片來源;   Dalia



不斷的自我催眠,最後痲痹


下班後的一杯啤酒,或是一杯奶茶、一塊小蛋糕,曾幾何時,不管加班多辛苦、薪水多少、被主管壓榨的多慘,都會因為簡單的事物而拋開腦後,久了,只要有一些小確幸,不管多累多不合理都撐得下去;下班後的豐盛晚餐,三五好友的互舔傷口,對於朋友上班中的糟糕事盡情嘲笑,好像生活多糟都會過去,反正有小確幸就夠了,但是,「小確幸」能改變什麼嗎?


為什麼失去了追求大幸福的權利?


相較起以往,下班準時,回到家有許多的時間可以陪陪家人,或是三五好友聚聚餐、看看電影,甚至是想要請個連假出去玩都沒那麼困難,但是現在,工作壓力大、下班責任制,薪水領的少、想要的買不起,好不容易有時間休息,家裡人卻認為「為什麼沒去工作?難道你很有錢?」連僅有的休息時間都會被精神壓榨,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可說是無所不在。然而,我們工作是為了什麼?為了成家、立業,為了孝親,為了實現理想,為了找尋自己的幸福所在,但這些目標,似乎全都變成了只為了「吃一口飽飯」,其他的種種追求都像是遙不可及的夢。


觀念的改變,卻把環境遠遠拋在後頭


我們理想的生活,是賺取著足夠的薪資、成就自己的理想、建構自己的未來,然而在進入這個世紀之後,大環境的改變卻逐漸侵蝕了我們的資本:石油危機、金融海嘯、經濟不景氣等等,外加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市場,我們從主導市場的角色、逐漸變成被動的跟隨者,成本不斷的削減、身為本錢的研發卻原地踏步,當原物料成本無法再低的時候,就只好開始扣人工成本,也因此,薪水不斷降低、物價卻不斷往前跑,追不上的步調、大幸福就只能濃縮成一餐餐、一杯杯的小確幸。


取回議價能力,才能掌握幸福


在這個技術、專業能力都被鄙視的年代,不否認是因為「害怕失業」所造成,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,屈就於過於廉價的薪資,我們無法去要求所有人都拒絕他認為「適合自己」的低薪資,但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應該抱持自信,如果有能力、卻又認為市場薪資不夠滿足,那麼,就去『平衡市場』吧!豁出一切開創自己的疆土,除了把握自己想要的、也盡自己的力量去創造自己認為「和李」的回報,如此,才能夠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,而不是在夜深人靜時、抓著一瓶啤酒感嘆自己懷才不遇、卻又只能沈浸在虛幻之中的假確幸。

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

數字的迷思—偏誤與悖論
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Travel Aficionado


數字絕對,報表萬能?!


開始工作了之後,常常會聽到主管說:「給我報表分析!」、「我需要KPI!」、「你這份報告為什麼沒有統計分析?」之類的話語,這對大部份的新鮮人、甚至是工作一段時間的人來說,總會有點不習慣,一來、沒有以數據分析作為佐證的習慣,二來、很多人會覺得「只要結果好就好,數字不重要」,然而,真的是如此嗎?


數字會說話


事實上,在做任何決策的時候,決策者的思維、或是方向固然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、是對於市場的認知,而認知從何而來?從業績、從意見回饋、從滿意度,各式各樣的管道,然而,滿滿的文字在面前、要如何解讀?最簡單且實際的方法,就是轉化成數字。透過數字,我們可以知道市場的喜好、歷史決策的成功與否,而透過進階分析,我們更可以了解到是哪些「因素」、導致成功或是失敗,進而做出修正、或是乘勝追擊。


數字是死的、人是活的


然而,一個重要的事實是—錯用數據,造成的傷害或許會更大!一個簡單的例子:

『某商場在檢視行銷策略時,發現週間來客數因為促銷而增加、營業額也因應提高,於是主管決定這個促銷繼續做下去;然而,在檢視月週報時,卻發現商場的獲利反而創了歷年同期的新低、幾乎沒有獲利。』

在這個例子當中,主管參酌了報表的回饋數據後作出營業方針,表面上看起來是合理的,那麼他到底做錯了什麼?事實上,如果這位主管在解讀數據的時候,能夠多參考一項「毛利率」,或許就能發現到、這項促銷雖然可以提高來客數,但由於促銷商品過度侵蝕利潤,甚至影響了其他商品所造成的毛利,導致每位客人的消費,不僅無法為公司造成獲利、甚至會造成虧本經營。


要怎麼讀懂「數字」背後的意涵?


簡單來說,每個數字的形成必有其原因,不管是初階的數據,如來客數、銷售額,還是進階的數據,如毛利率、庫存週轉率等等,在明白數字怎麼來之後,不要急著去解讀,而是儘量搜集夠多的資料之後,才開始用「更全面的視野」去理解資料,避免過度狹窄的解讀、造成情勢的誤判。適當地運用數據,可以讓工作的速度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,但也必須知道錯誤使用會有什麼樣的後果,因此,和數據還不熟的、快去和它交個朋友,而已經認識的呢?記得要像對待情人一樣,不要讓他離開自己的身邊!






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

太陽花學運結束後,台灣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?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 JimmyKang


轉變慢慢的來,改革,卻是瞬間爆發!


在318 之前,人們對於政治的紛紛擾擾,多半是充耳不聞、抑或是以評論作為發洩,而對經濟,則是摸摸鼻子、咬著牙,然後就當做都是自己的責任吞下去,然而這次的『服貿30秒』事件,雖然在服貿協定簽訂消息公佈後半年多的期間、一直有相關人士表態,但多數為消極作為、未見有實際抗爭或是阻止的動作,並被動地尋求所謂『正規管道』的協助;然而,被視為實行的最後關卡、在立法院發生強行通關之後,不僅是職務在身的立法委員們,就連深感利害關係、影響未來前途的人們,也開始了讓社會大眾所能認知的,積極的作為。



所見所聞,並非真實


然而,從學運的開始、過程、結束、一直到現在,我們所能接觸的各種資訊管道,卻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渲染、粉是、或是操作事實,不論是媒體也好、反對團體也好,我們必須懷疑的是—為什麼要這麼做?難道說,中立的報導其實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?難道說,現行服貿協定的版本、真的有害到必須要以各種手段來護航?又或者是,民粹的恐怖、已經成長為只要走上街頭就是對的?到底,我們該相信的是什麼?



一言堂的恐怖


從政治面的觀察、一直延伸到對社會的影響,不難發現,其實現今社會是非常脆弱的。有多脆弱?事實上,我們只能容納兩種聲音—非藍即綠,影響所及,只要是反對、就會被妖魔化,只要贊同、就絕不容許自己的聲音,我們已經消失了所謂「追求更好」或是「我覺得不錯、但是需要改善」的想法;只要表示意見,你就只能說「對」或「錯」,進而、就算是想要以中立的角度判斷事件,也會被妖魔化似的戴上帽子,說你就是脫隊的罪人!


一加一必須大於二,而不是小於一!


難道說,我們的社會就真的只能非黑即白嗎?講白一點,現今的台灣政治,完全只有藍綠兩派,只要不是自己的顏色、那就是反對到底,只要是自己的顏色、不管怎樣就都是對的、必須支持的,這對國家的發展,不僅沒有助力、甚至會阻礙、傷害我們的進步。我們需要的,是透過對立的辯論、討論,找出更好的結論,而不是被刻版的『派別』所侷限住;我們,應該可以更聰明。


太陽西下,來的是黑夜、以及下一個天亮


事實上,太陽花學運帶來給我們的,不只是撼動老舊政治思想的力量,更重要的,是我們了解到、作為公民,我們能夠做到的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多!而從政者,如果想要完全以自己的想法行事,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。從林飛帆、陳為廷的作為,從黃國昌老師的言論與想法,不斷的、我們認知到我們有更多的力量;而從江宜樺院長的獨斷獨行、方仰寧局長的濫權,更讓我們了解到,權力、並不是無限上綱的自由,而是必須伴隨著更多的義務、以及理智的思考。我們,必須知道的是,團結的運用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、以及最重要的,何謂『自主』,如此,我們才能看清下一步要怎麼走才是正確的。怎麼走?身為筆者的我無法告訴你,因為每個人的未來都是多彩多姿、不盡相同的,但是我能說的是,不要喪失了思考能力與客觀的自我,你就能看到正確的方向,那是太陽花學運所照亮的、你我共同的道標。









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

基本工資、平均薪資、實質工資,與『薪水』的詭辯

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 Lennon Ying-Dah Wong

基本工資,保障勞工權益?


2014年以來,與勞工相關的重大話題接連不斷,而除了被稱作『動搖國本』的服貿協定外,大家最關心的應該就是所謂「基本工資」的話題。一般人會認為,基本工資是保障勞工權益的重要防線,而只要基本工資拉高、勞工薪資就會有保障,然而,真的是如此嗎?


22K的責任,平均薪資與非經常薪資


在談所謂的22K之前,我們先說說看經常性薪資、非經常性薪資與平均薪資到底是什麼。講白一點,經常薪資指的是「底薪」,非經長薪資呢,則泛指各類加給,如業績獎金、全勤獎金、年終獎金等等,而上述兩項相加、便是所謂的平均薪資。

………………..等等,什麼和什麼的平均?

所謂的平均薪資,是整體薪資結構的薪資總和、除以薪資結構包含的人數,換句話說,10個人、每人月薪都是4萬5千元,和8個月薪2萬、2個月薪14萬5千的,兩者的平均薪資是一樣的;也就是,當主管機關大聲提倡所謂的「平均薪資超過4萬5千元」之時,我們就會發現、所謂22K的問題就這樣被逃避了。


薪水的意義


普遍來說,大家認為薪水的高低、間接或直接的代表對工作能力的肯定,然而曾幾何時,這個準則好像不再有效,不論能力高低、薪水就是能低就低,要加薪、還會以各種名目壓榨。然而,我們常常聽到看到,不乏有大型企業高呼「人才不足」、「開了職缺沒人來」,究竟這是勞方供給不足、勞方要求太高,還是根本就是資方的吝嗇所導致?當低薪已成常態、且到了一種不公義的地步時,回頭看看資方的態度,我們該說什麼呢?


區域基本工資,與「公佈低薪無法生存」論



就最近的這兩個話題,討論有關薪水的『壓榨』吧!基本上,這兩個議題是息息相關的,我們先從區域基本工資開始說起:為什麼會有所謂「區域」的分別呢?相信各位都知道,由於各地的生活水準不同、作為商業的利基也不同,因此在不同的區域、就算是相同行業,也會有同樣商品不同定價的情況,而也因為如此,企業會因所在地不同而提供不同的薪資。舉例來說,中小企業貿易商的行政人員,在臺北可能會得到2萬8千元的薪水,而在台南、高雄卻只會給到2萬6千元、甚至2萬3千元。在這樣區域薪資明顯有差異的情況下,為了擺脫所謂「相對低薪」的情況,想出來的就是「區域基本工資」,讓薪水因地而差的情形合理化。

然而,這並不是消弭各地差異的正確做法,就現行的社會情況來解釋,各企業會因此而給出「合理」的低薪,往好處想,或許會因此而讓更多企業往各地發展,但是在得到較低的「經營成本」之後,卻不會將中間的利差轉移到員工身上,反而更進一步的壓低勞工薪資、以求利益最大化。

再來我們談到「公佈低薪無法生存」,直接的一個問題:『為什麼會無法生存?』如果說低薪確有其理,為什麼會擔心被公佈?如果說低薪是社會大眾所公認正確且正常的情形,為什麼會擔心被公佈?擔心的理由,不就是因為企業主認為這是不對的情形、且會被大眾污名化,進而擔心被公佈之後會影響公司名聲、甚至股價?


中止不公義,我們能怎麼做?


在了解到實際的『薪情』後,我們到底能怎麼辦?我們可以看到,對於群創光電員工不斷跳出、揭露所謂的「薪水詭辯」,而在職場工作的朋友們,應該也會了解到、現今社會的勞工薪資是如何,工程師高薪、但卻是用生命換取,服務業低薪、因為工作專業需求「似乎」不高,美術設計低薪、因為只求能用就好,各行各業都有老闆合理壓榨的理由,我們該怎麼辦?除了堅毅反對低薪之外,或許我們就只能獨立創業,用自己的表現來打前老闆的臉,證明我們「有競爭力」且「高薪合理」!





      



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

「服貿」非藥,無毒亦無療

 照片來源;   普魯普魯



燙手山芋人人碧、卻也人人要!


        老實說,筆者對於這個話題,一直在猶豫著,猶豫該不該寫?下筆了、又該怎麼寫?這不單是商業話題,更是政治、民生、也是民主話題,一個不小心的差錯,來的不止是比臺北101還高的帽子,還有千萬支穿心毒箭等著招呼著。那麼,談、是一定要談的,至少,拙者會盡可能用比較中立的態度來談這件事情。


不是感冒藥,熱熱喝、不會快快好。


        廣告是這麼說的:「伏冒熱飲,熱熱喝、感冒快快好」那麼,台灣到底是生了什麼病、一定要跟大陸談服貿呢?這幾年、甚至是十幾年來,問題不外乎是:薪資水準降低、實質所得下降、GDP被他國遠拋在後頭等等,這些症狀的確是不輕,但是重點來了,當政府的態度是:「通過兩岸服貿,臺灣才有未來」難道,十幾年來的惡疾,就會這樣痊癒嗎?


治標不治本,養病當需對症下藥!


        事實上,『服貿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人民幣大量流入國內、提高國民總所得沒錯,但是這建立在什麼之上呢?我們都知道,臺灣主要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,能在世界立足大型企業仍算少數,而根據馬太效應所說,我們知道、當在競爭產生的時候,誰的資本雄厚、誰就有絕對的優勢,而在通過服貿之後的陸資大量挹注之下,和我們的中小企業同爭市場、誰的贏面大?這不僅是對企業環境而言,連帶的對民生物資、對房地產等,大者恆大、當他們吞併掉原本屬於本地的資產,我們生活的一切物價就會開始急速向上攀升,到達我們遙不可及的境界,進而默默地被吞噬,就像香港所警告我們的一樣。


溫室的花朵不耐風霜。


        那麼,我們就因為恐懼被併吞、被大陸從經濟上統一,就完全不開放服貿協議當中的交流嗎?事實上,筆者是贊成服貿的!歷史告訴我們,為了保護而封鎖,得到的全都不會有好下場,日本幕府的鎖國政策被強行打開、清末鎖國後在八國聯軍進攻之下慘敗,這都是近代的例子!覺得太遙遠了嗎?那我們看近一點的:請看看臺灣在汽車工業的發展,在強大的關稅保護之下,我們的汽車產業至今仍無法有效地與國際企業競爭、甚至是和大陸的汽車工業相比!


走出困境,我們要把服貿當作武器!


        我認同開放競爭、也能理解服貿所帶來的優勢,但並不表示我對現行的「服貿協議」內容全盤接受!畢竟,魯莽的全面性開放,只會動搖數十年來我們累積的國本,觀察世界各國,類似的協議在簽訂的過程總是漫長而謹慎再三,因為大家都知道、稍有差池便會兵敗如山倒!因此,請大家試著以更客觀的角度看待「服務貿易協定」,並且要求政府以更加慎重的態度談判,因為、國家是脆弱的,禁不起如此粗糙的門戶洞開,但,我們也沒有疲弱到、支撐不住談判的長期抗戰,被稱作「草莓族」的七、八年級生的我們,有著遠比我們自己還超出想像的韌性,因為,我們不是單純的為了活下去而工作,而是為了我們的理想、努力的往前行,創造我們心目中的未來!


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

不用千萬金,你也可以當個小股東!


 照片來源;  worldscouting



無數隻手的援助


筆者很喜歡的一本書『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』中,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當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種事物的話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」聽起來或許很抽象、或許很不切實際,就像是,如果我真心想要中樂透頭獎、老天爺就會給我一個頭獎嗎?似乎也不是這麼說的。



將想像無限延伸


對於科技、對於進步,筆者有這麼樣一個看法:「科技發明原自於人類的懶惰」怎麼說呢?我們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方便、更舒適,而去想著許多以前覺得天馬行空、但現在卻充實在我們生活中的事物,舉凡汽車、電視、馬桶、電話,無一不是。十五年前,我們能想像電腦可以就像一本雜誌般輕薄嗎?十年前,一支手機就能聽音樂、拍照和上網,似乎也是不切實際的念頭;這些,都是來自一個個努力被實踐的幻想當中。


憑空變出錢的「魔法」


時至今日,我們知道,要落實一個發明、一個想法、甚至一個創意,需要的都是錢、錢、還有錢,可是我們不是大公司大企業,我們沒有本錢,要怎麼樣去實踐我們的理念?『群眾募資』這樣的概念就因此誕生了!


積少成多,積沙成101


群眾募資的概念,在於透過展示想法、設計、甚至是一個活動案,或許你沒有足夠的本錢實踐它,但是透過公開平台的宣傳,只要能夠說服人群、大家能認同,廣大的使用者就會以他們的能力來幫助你。或許只是五百、一千,但是一百人份就會有五萬、十萬,一千人份甚至會有五十萬、一百萬!或許這很理想化,但是有路跑活動、有電影、有科技商品的案例擺在眼前,或許,你可以試著相信它。


成就他人,成就自己!


一千元,八杯星巴克咖啡、四張電影票、兩餐西提、一趟臺北到桃園機場的計程車費,或許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,但你可以選擇注入他人的夢想,因為他所回報的,不僅是投資的利息、約定商品,而是一個夢想的開端、一條成功往上攀的繫繩!試著去伸出援手吧,因為等到哪天、當你需要成功的推力時,就如同一開始說的,「整個宇宙都會連和起來幫你完成!」


幸福額度正在擴大會員加入,即日起加入會員後您可以透過推薦好友機制,獲得現 $49 元的金獎勵,您的好友也同時可以獲得 $99 元的現金獎勵,請趕快加入並邀請您的好友一起加入幸福額度,一起展開幸福人生!

 邀請好友送現金獎勵!好友同時也可獲得99元現金獎勵喔!

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

海闊天空—你的新夢想!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Office of Governor Patrick


影像與音樂的衝擊,以及對人生的震撼!


一部電影,可以為你帶來歡笑、娛樂,也能開闊你的想法、為你帶來感動;看完了『海闊天空』,滿滿的勵志、淚水與衝勁,盡在心中打轉,勵志的是、我看見了小人物的創業心酸,淚水、是為了朋友的深情與對事業的不放棄,沖進、是相信我也做的到!

三個主角、三種性格,或許不及社會百態的複雜,但電影中挑選了最平凡、也最能「說故事」的三個人主演,因為真實人物的模板、因為演員的精深演繹,讓我們看的不是電影,是人生。


電影的背後,是真實


看著電影,我們看到了社會的縮影:一個人的渺小、脆弱,大環境的殘酷、考驗,以及人與人間的摩擦、和真情,我們要表達的不僅是「這部電影有多好看」、而是「你能從這部電影得到什麼體會」!

國中三年、高中三年,努力的是為了一張好的通行證、為了進入更好的大學,四年的努力,周圍的人跟你說「大學畢業沒有競爭力!」我們又努力了兩年、朝向碩士畢業這個目標。18年過去了,我們看著手中的畢業證書,腦子裡卻徘徊著面試時主管說的話「我們要的是可以用的人、不是只會讀書的人」,似乎,只剩下滿滿的迷惘。

電影中呈現的,不論你做對做錯、不合體系就是被踢走;追求浪漫、卻總會被現實這座牆給擋下;才華洋溢、仍不敵大環境的趨勢;所以他們找著出路、所以他們追尋屬於他們的現實、所以他們創業。


想要的一切,要靠自己去爭取!


或許,我們都不是天之驕子、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王子公主,但是我們有能力、努力和毅力;還記得跟朋友聊天的時候,他說了一句話:「我們都被現實奪走了勇氣」,也許、我們只是個小人物,也許、我們一無所有,可是,我們還有未來,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爭取,我想實現我的夢想、我在幸福額度逐夢,你呢?歡迎加入我們,實現你的夢想、走出你的『海闊天空』!





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

談社會責任—賺錢並不是錯!

 照片來源;  Alan Cleaver

錢,與錢


公司、企業,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事,沒有人付出成本是為了虧錢,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,無不想盡辦法的壓低成本、提高毛利與淨利,然而在這過程中,許多因為金錢因素而妥協的「道德」被犧牲掉了,包括資源的大量消耗、環境的污染、生態平衡的破壞、以及對員工合理的對待等等,這些都需要另外花錢維護、並且對提高利潤毫無幫助。


一時之便、一世之禍


事實上,這類型的案件其實層出不窮,從電影「血鑽石」講述非洲衝突鑽石的故事,對木材的需求導致世界雨林面積驟減,雀巢公司的水、咖啡、奶粉、巧克力事件等,恩?覺得這些好像都離我們很遠、而且對我們沒有直接關係嗎?那我們來談談更貼近我們的事件:富士康血汗工廠、大統使用棉籽油、日月光隨意排放高污染廢水、遠通ETC,這些、就發生在我們的周遭!


賺錢有術,取之、回饋之


原料、來自於環境,勞力、來自於員工,利潤、來自於消費者,合理的說,我們賺的錢並不只是我們「自己」的功勞,那麼、在考慮利益最大化的同時,我們是不是更該珍惜這些「衣食父母」呢?過於注重壓榨成本、而不考慮永續經營,那麼、喪失的不止是名聲,也是一去不復返的這個地球。


責任,標語或是實踐


回到我們的主題,何謂「善盡社會責任」?不瞻前顧後的先賺錢再說、出了事再彌補或是捐錢?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價值化,環境也好、生命也好,錢、並不能夠倒轉時光;該怎麼做?例如原料,人們的道德催生出所謂的「公平交易咖啡」、「Kimberley Process機制」;又如環境,高標準的環保規範、污水排放標準等等。


社會責任,並不是作秀!


企業尋求永續發展,這個世界同樣需要永續,不管是環境也好、生態也好、或是我們的下一代也好,所付出的社會責任絕對不是只為了名聲好看!我們很歡迎公司企業培養優秀新進,但如果只是打著「社會責任」的招牌而進行虛偽的名聲廣告、甚至是不義的斂財,那我們可敬謝不敏!我們要的,是一個真心為這個世界付出的心。




幸福額度 是一個線上的社群平台,幫助其會員建立自己的信譽,獲得個人理財知識,並獲得短期貸款。請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意見!

現在就開始  Share and Enjoy!
歡迎在FacebookGoogle+追蹤並+!

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

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.........?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Arthur Schneider

技術的價值,反映在教育的趨勢


我們提過,多數人都不太認同『技術』本身的價值,連帶的,在升學過程中,往往就會對所知所學、以及價值觀的養成造成影響,不只是金錢、更是我們的文化、社會觀與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刻板印象。

環境的影響、還是人?


小時候,家中長輩常常說:「你要努力用功念書,長大才會出人頭地」我們所成長的環境,一直以來都灌輸著我們『讀書』才有出息、『上大學』才有未來、『書讀的好』才能賺大錢,彷彿就只有『書』才是我們唯一的路;然而,在這個失業率飆高的年代,多的是「畢業即失業」的學士、甚至碩士,這又該怎麼解釋?


父母的,是期待、還是遠見?


從教育的觀點來看,近十年來、高等教育的專科與技職體系學生人數衰退了三成多,而衰退的幅度約莫等於大學學生人數的成長;多數人認為大學文憑才是競爭力的證明、技職學生只是你不會讀書、沒有能力的選擇,雖然偏頗,但、這不是來自社會的眼光嗎?


書本沒有教你的事


會讀書並不代表你有能力,同樣的、讀專科或職業學校也不代表你沒有未來,畢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,擅長的越多、越專精,就代表你有更多的本錢與他人分勝負;從10多年前、大家認為大學文憑=工作能力的保證,到近年來、越來越多人覺得「證照」的功用強大,或許就是說明:會讀書不一定是重點,有能力工作才是最重要的!況且,真實世界往往比教科書複雜許多,唯有適者、才能生存。

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


我們常常看到電視上,不時的會有「台灣之光」,2007年的王建民,2007年的莊佳容、詹詠然,2008年的吳寶春,以精湛廚藝成名多年的阿基師鄭衍基,多的是憑藉個人頂尖技巧攀上世界頂峰的人,但我們都只會在他們成名之後、冠上「台灣之光」的名聲,而不願去正視技職人才養成的重要性;想要讓台灣整體競爭力繼續往前推,或許我們的教育才是最根本、最重要的『根』!



幸福額度 是一個線上的社群平台,幫助其會員建立自己的信譽,獲得個人理財知識,並獲得短期貸款。請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意見!

現在就開始  Share and Enjoy!
歡迎在FacebookGoogle+追蹤並+!

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

技術,Worthless or Priceless?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S.Miramontes


技術的成本?

回想一些場景,電腦壞了、抱去店家修,發現只是個小問題、不修卻又被收了檢測費,有多少人會很甘願的付這筆錢?機車發不動了、牽去車行檢查,換個電瓶、價錢好像比網路上查到的材料費多不少,店家是不是黑店?


人工 or 人才?

目前的社會,普遍存在著一個詭異的價值觀—『技術不值錢』,除了反映在消費行為之外,更影響到了各個層面,諸如就業、社會地位、以及教育。多數人會認為,技術工、技術人員工作難度不高、取代性高、未來性低、社會地位也低,因此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:大學畢業人口提高、技術導向工作從業員越來越少,但不見於改善。


技術的重要性

事實上,製造、維修、調整與改造的技術,重要性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高,設計固然是個重點,但有了設計之後,怎麼樣讓它成真?使用當中如何維護以及調整至理想狀態?發生故障時又要如何讓它恢復應有的性能?沒有龐大且深厚的支持與維護,空有產品絕對不是競爭力的展現!


台上三分鐘,台下十年功

一個優秀技術人員的養成,絕不只是短短的三五年即可成真,老練的製造師傅會知道機具的特性、材料的微妙變化、以及如何有效率的產出;資深的維修技師,會知道同樣的問題、要如何觀察出不同的原因;頂尖的技術人員,更是清楚的了解、如何透過細微的調整、達到完全不同且高水準的表現;這些,都不是一朝一夕、更不是學校會教你的事。


尊重技術,認可價值

在日文當中,老師、律師、醫生、作家和師傅,都被稱為『先生(sensei)』,而資深的技師更是被尊稱為『マスター(master)』,而同樣的技術人員,在台灣卻只被稱為『黑手』!我們是不是該認真的看待他們的技術、並且認可他們手上的污痕,而不是認為那只是低賤無價的「勞力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