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

台灣連鎖加盟協會秘書長李培芬 30不創業,更待何時?



擁有自己的事業是人人追逐的理想,恐怕更是不少上班族的夢想。如果你已經精通創業的秘笈、做好萬全的準備,即刻就可以啟動你的創業之旅。

【撰文/吳廷勻】

連鎖加盟是創業的終南捷徑 創業心法:3筆錢、631比例、5軸心


「獨立創業3年後仍存活於市場的比例僅20%,透過加盟連鎖體系的比例則高達8~9成,但能不能夠撐過第10年,則又是能否成功的關鍵年。」

文.顏瓊真



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

為什麼幹部、主管和高官都像笨蛋?讓彼得與帕金森告訴你


照片來源;   帕金森定律




為什麼無能的人高高在上、我卻在下面苦哈哈?


出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,有時候會遇到一種類型的主管,不管在安排事情、人力,還是工作計劃的調度,好像都沒那麼有效率、或是說根本就用錯的方法在做事,而雖然覺得怪怪的,卻又無法反駁、只能繼續埋頭苦幹自己的工作,期待有一天主管被調走、輪到自己做主;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,不只是在工作中、也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情境,諸如在看新聞的時候批評政府官員、在軍中遇到無能長官、或是在學校的小組作業中遇到的小組長。



為什麼「這種人」能夠上位?到底有沒有道理?


在探討這樣的問題時,有兩個經典的理論可以為我們解釋:『彼得原理(The Peter Principle)』以及『帕金森理論(Parkinson’s Law)』

 彼得原理
  在分有階級的組織、企業或是社會中,某人會因他俱有的能力或是特質、而被提升至他所不適任的角色位置,進而成為資源浪費、累贅或是負面資產。

 帕金森理論
  最初始的帕金森理論是這樣的:「工作將會不斷的增加、直到所有的時間都被填滿為止」,而後,作者帕金森則將理論擴展:「組織人數擴張的原因,在於主管會為他的同僚及下屬不斷的創造工作內容,但永遠只會希望增加底下的人、尤其是不可能取代自己的 ;因此,越有能力及效率的人,不一定具有升等的機會,反而是懂得表面工夫、巧妙地把工時填滿的人獲得青睞。」

或許你之前沒聽過這兩個理論,但現在,你可以清楚地知道『為什麼蠢蛋也有出頭天,而且永遠擋在我前面!』



『我們只是不適合彼此』


比較開玩笑的說法,就像是戀愛中分手的原因「不適合彼此」,事實上,不管是彼得原理或是帕金森理論,所談論到的都是涉及『管理』的部分,我們在談組織行為的時候,「如何陞遷」是個相當重要的議題,通常作為基礎的,是所謂的「工作考績」,然而很重要的兩個因素:一、工作考績優秀不代表實質的工作表現優良 二、工作表現優秀不代表這個人擁有管理能力。這兩個因素,將會是組成彼得原理與帕金森理論的最主要論點,事實上,當公司在決定主管人選的時候,往往會從工作表現最佳的人做選擇,卻常常忽略了、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優秀,或者他是否擁有管理能力,而當不對的人當了主管後,就會開始造成後續一連串的悲劇,但追根究底,他並不一定是無能的人,只是不適合管理人。



了解悲劇的形成、避免悲劇的發生


無可避免的,這樣的情況是來自於人性,或多或少的自私、或是看不清楚事實,導致不對的結果產生,如果你是高階主管、發現底下的人有這樣的情況時該如何處理呢?事實上,檢視考核機制、升遷制度都是必須的,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、而非只有提升位階,就算是技術員也可以領高薪、而不是只有往管理職發展;而如果是底下的主管有發生績效不佳、或是用人不當時,則應該輔導開發管理能力,或是設置停損機制、避免更大的損失產生。

那,如果你是個底下的小員工,發現你的主管好像很符合上述的情況時,你能怎麼做?除了反應給更高層的主管之外,如果你忍不下去了,那,請用其他的方式證明你的主管是錯的,不論是用工作表現回應、還是選擇到其他的天下闖蕩,別忘了,不該為了他的無能、而犧牲自己的未來。



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

世代輪替的必要性—小人物的仇富權貴以及想出頭的嘶聲吶喊!




照片來源;   Maks Karochkin


階級制度—一個不成文的束縛


自古以來,不管是那個國家、哪個文明,總會有一些階級制度的形成,不論是職業面、種族面、還是以經濟實力來區分,都會成為人們生活中看不見的拘束。而隨著文化的進步與開放,雖然『光明正大』的標籤不復存在,但「老一輩」的思維卻仍像基因遺傳一般的、深植於人們心中。人們仍然相信,透過累積所留下的一切,都能成為競爭的資本,諸如名聲、資歷、金錢、與家族實力。


老一輩的思維、新一代的思考


然而,競爭越是開放,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、只有自身實力才是一切,不管是在學校、在軍中、在社會中,「學長學弟制」這樣的舊世代思維不斷地被挑戰著:「學長只是因為多活幾歲、不見得比我有能力,為什麼要聽他的?」「前輩就只是做得比較久、工作能力又差,為什麼他可以指揮?」「他只是家裡有錢、不代表他有能力,為什麼我不能選擇我認為比較好的決策?」各式各樣的質疑,衝擊著所謂的『傳統』。


傳統是美德,但不是唯一的圭臬


的確,某種程度來說,這樣的制度的確有效、或是方便許多,不管是在處理事情、還是管理方面,我們可以不費心思的去解決組織紊亂的問題,或是依靠大量的經驗法則來解決突發狀況,但問題在於,時事總是瞬息萬變,你無法期望每件事都可以依照過去的例子比照辦理,或是用過期的管理法來面對新世代的族群;換言之,這只是過渡期的一個幫助、但無法作為永續存活的根基,在競爭開放的時代,唯有「能力」才是走得長遠的保證。


死水不藏龍,活水孕育新生命


我們所闡述的,不只是老舊思維的不適任,而是經過證實的管理新知,不論是「帕金森理論」、還是「彼得原理」,都曾提過這類的「打破階級」思維,在現實生活中,也的確有著這樣的情況、並且層出不窮,不論是公務人員的升遷、行政層級的高官們、還是為人詬病的傳統家族企業經營形態,畢竟,人才不會滿足於四處侷限的泥灘環境,唯有給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,才能享受到他們最佳的能力報酬,而如果你對自己保持著無比的自信、卻又不滿腐朽的環境,那麼,出去證明自己、開拓自己的一片天吧!



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

永夜寒冬?談台灣文創產業





照片來源;   Luke Ma

文化創意,沒文化沒創意?


有一句對於文化部的敘述是這麼說的:「文化部沒文化」,對於近年來主打的『扶持文創產業、提升整體產業價值』,然而,對於文創產業,我們看得到的成果到底是什麼呢?華山藝文中心?誠品松菸?台隆手創館?還是根本就只是被印在飲冰室茶集上的幾行不知所云的文字?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?創意又在哪裡?這些年來政府所不斷推行的、各界商家所極力主打的、所謂的文創產業,它真的成為一個『產業』了嗎?還是就只是商人賺大錢、政府有政績,然後作家只有苦哈哈?


商業環境,是扶持、還是壓榨?


從商業面來看,現有的通路大致上分作三種:虛擬通路(包含拍賣、虛擬平台寄賣等)、實體通路(誠品、百貨公司櫃位或其他以文創作為主打的商業區)和不定時的市集等等,以商業面來看,實體通路的成本最高,包含了所謂的櫃位成本、通路抽成等等,而虛擬通路與市集,雖然成本較低,但需負擔所謂的宣傳的成本、或是人潮的多寡等因素,而在如此不確定的環境當中,作為以『扶持』為出發點的各式手段,是否真的能夠幫助產業成長?還是說這只是給商人另一種輕鬆賺錢的手段、反正他們不用創作就能賺錢,或是給政府大打政績牌、表示說我有在幫助文創產業的好宣傳?


價錢、或是價值,當中所包含的意義?


再來我們看到,以「文創」作為主打的商品,價錢通常都比一般大量製作當商品來的高,當然這會反應在所謂的「手工製作成本」、或是「創意無價」之類的元素在裡面,然而,這些文創商品所內涵的價值、真的是物有所值嗎?到底我們買的是獨一無二的創意、值得保留的傳統工藝技巧,還是只是主打名號、當中的理念卻不知所云,亦或是「我是文創所以我要比人貴」的、一杯要價100元的冬瓜茶之類的文化產物?


沒根的樹長不長、沒底的文化不茁壯


整體看來,我們的環境所推動的「文創」,事實上是充滿著虛假、泡沫以及銅臭味,無法否認的,我們有著相當多在地且優秀的文化創作者,但就像是從油輪破裂所流出來原油、浮在海面上危害海底生態一樣,這些環境中所充斥的負面因素同樣在慢性摧毀著文創產業的『根』,不管是一個個被摧毀的文化歷史建築、還是被稱為迫害創作者未來的著作權法修法,或許我們試圖要用水泥來穩固成長的根基,但卻沒注意到,樹的成長需要的是軟土深掘,而水泥只會毀了百年基業,而作為材料的石化水泥產業卻在賺了一大筆錢之後就置之不理,這樣我們還看得到文創產業欣欣向榮的未來嗎?還是只剩枯槁將死的老樹幹呢?

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

不要再「小確幸」了,停止你的自我安慰!




照片來源;   Dalia



不斷的自我催眠,最後痲痹


下班後的一杯啤酒,或是一杯奶茶、一塊小蛋糕,曾幾何時,不管加班多辛苦、薪水多少、被主管壓榨的多慘,都會因為簡單的事物而拋開腦後,久了,只要有一些小確幸,不管多累多不合理都撐得下去;下班後的豐盛晚餐,三五好友的互舔傷口,對於朋友上班中的糟糕事盡情嘲笑,好像生活多糟都會過去,反正有小確幸就夠了,但是,「小確幸」能改變什麼嗎?


為什麼失去了追求大幸福的權利?


相較起以往,下班準時,回到家有許多的時間可以陪陪家人,或是三五好友聚聚餐、看看電影,甚至是想要請個連假出去玩都沒那麼困難,但是現在,工作壓力大、下班責任制,薪水領的少、想要的買不起,好不容易有時間休息,家裡人卻認為「為什麼沒去工作?難道你很有錢?」連僅有的休息時間都會被精神壓榨,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可說是無所不在。然而,我們工作是為了什麼?為了成家、立業,為了孝親,為了實現理想,為了找尋自己的幸福所在,但這些目標,似乎全都變成了只為了「吃一口飽飯」,其他的種種追求都像是遙不可及的夢。


觀念的改變,卻把環境遠遠拋在後頭


我們理想的生活,是賺取著足夠的薪資、成就自己的理想、建構自己的未來,然而在進入這個世紀之後,大環境的改變卻逐漸侵蝕了我們的資本:石油危機、金融海嘯、經濟不景氣等等,外加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中國市場,我們從主導市場的角色、逐漸變成被動的跟隨者,成本不斷的削減、身為本錢的研發卻原地踏步,當原物料成本無法再低的時候,就只好開始扣人工成本,也因此,薪水不斷降低、物價卻不斷往前跑,追不上的步調、大幸福就只能濃縮成一餐餐、一杯杯的小確幸。


取回議價能力,才能掌握幸福


在這個技術、專業能力都被鄙視的年代,不否認是因為「害怕失業」所造成,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,屈就於過於廉價的薪資,我們無法去要求所有人都拒絕他認為「適合自己」的低薪資,但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應該抱持自信,如果有能力、卻又認為市場薪資不夠滿足,那麼,就去『平衡市場』吧!豁出一切開創自己的疆土,除了把握自己想要的、也盡自己的力量去創造自己認為「和李」的回報,如此,才能夠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,而不是在夜深人靜時、抓著一瓶啤酒感嘆自己懷才不遇、卻又只能沈浸在虛幻之中的假確幸。

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

數字的迷思—偏誤與悖論





 照片來源;   Travel Aficionado


數字絕對,報表萬能?!


開始工作了之後,常常會聽到主管說:「給我報表分析!」、「我需要KPI!」、「你這份報告為什麼沒有統計分析?」之類的話語,這對大部份的新鮮人、甚至是工作一段時間的人來說,總會有點不習慣,一來、沒有以數據分析作為佐證的習慣,二來、很多人會覺得「只要結果好就好,數字不重要」,然而,真的是如此嗎?


數字會說話


事實上,在做任何決策的時候,決策者的思維、或是方向固然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、是對於市場的認知,而認知從何而來?從業績、從意見回饋、從滿意度,各式各樣的管道,然而,滿滿的文字在面前、要如何解讀?最簡單且實際的方法,就是轉化成數字。透過數字,我們可以知道市場的喜好、歷史決策的成功與否,而透過進階分析,我們更可以了解到是哪些「因素」、導致成功或是失敗,進而做出修正、或是乘勝追擊。


數字是死的、人是活的


然而,一個重要的事實是—錯用數據,造成的傷害或許會更大!一個簡單的例子:

『某商場在檢視行銷策略時,發現週間來客數因為促銷而增加、營業額也因應提高,於是主管決定這個促銷繼續做下去;然而,在檢視月週報時,卻發現商場的獲利反而創了歷年同期的新低、幾乎沒有獲利。』

在這個例子當中,主管參酌了報表的回饋數據後作出營業方針,表面上看起來是合理的,那麼他到底做錯了什麼?事實上,如果這位主管在解讀數據的時候,能夠多參考一項「毛利率」,或許就能發現到、這項促銷雖然可以提高來客數,但由於促銷商品過度侵蝕利潤,甚至影響了其他商品所造成的毛利,導致每位客人的消費,不僅無法為公司造成獲利、甚至會造成虧本經營。


要怎麼讀懂「數字」背後的意涵?


簡單來說,每個數字的形成必有其原因,不管是初階的數據,如來客數、銷售額,還是進階的數據,如毛利率、庫存週轉率等等,在明白數字怎麼來之後,不要急著去解讀,而是儘量搜集夠多的資料之後,才開始用「更全面的視野」去理解資料,避免過度狹窄的解讀、造成情勢的誤判。適當地運用數據,可以讓工作的速度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,但也必須知道錯誤使用會有什麼樣的後果,因此,和數據還不熟的、快去和它交個朋友,而已經認識的呢?記得要像對待情人一樣,不要讓他離開自己的身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