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來源; 帕金森定律
為什麼無能的人高高在上、我卻在下面苦哈哈?
出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,有時候會遇到一種類型的主管,不管在安排事情、人力,還是工作計劃的調度,好像都沒那麼有效率、或是說根本就用錯的方法在做事,而雖然覺得怪怪的,卻又無法反駁、只能繼續埋頭苦幹自己的工作,期待有一天主管被調走、輪到自己做主;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,不只是在工作中、也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情境,諸如在看新聞的時候批評政府官員、在軍中遇到無能長官、或是在學校的小組作業中遇到的小組長。
為什麼「這種人」能夠上位?到底有沒有道理?
在探討這樣的問題時,有兩個經典的理論可以為我們解釋:『彼得原理(The Peter Principle)』以及『帕金森理論(Parkinson’s Law)』
彼得原理
在分有階級的組織、企業或是社會中,某人會因他俱有的能力或是特質、而被提升至他所不適任的角色位置,進而成為資源浪費、累贅或是負面資產。
帕金森理論
最初始的帕金森理論是這樣的:「工作將會不斷的增加、直到所有的時間都被填滿為止」,而後,作者帕金森則將理論擴展:「組織人數擴張的原因,在於主管會為他的同僚及下屬不斷的創造工作內容,但永遠只會希望增加底下的人、尤其是不可能取代自己的 ;因此,越有能力及效率的人,不一定具有升等的機會,反而是懂得表面工夫、巧妙地把工時填滿的人獲得青睞。」
或許你之前沒聽過這兩個理論,但現在,你可以清楚地知道『為什麼蠢蛋也有出頭天,而且永遠擋在我前面!』
『我們只是不適合彼此』
比較開玩笑的說法,就像是戀愛中分手的原因「不適合彼此」,事實上,不管是彼得原理或是帕金森理論,所談論到的都是涉及『管理』的部分,我們在談組織行為的時候,「如何陞遷」是個相當重要的議題,通常作為基礎的,是所謂的「工作考績」,然而很重要的兩個因素:一、工作考績優秀不代表實質的工作表現優良 二、工作表現優秀不代表這個人擁有管理能力。這兩個因素,將會是組成彼得原理與帕金森理論的最主要論點,事實上,當公司在決定主管人選的時候,往往會從工作表現最佳的人做選擇,卻常常忽略了、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優秀,或者他是否擁有管理能力,而當不對的人當了主管後,就會開始造成後續一連串的悲劇,但追根究底,他並不一定是無能的人,只是不適合管理人。
了解悲劇的形成、避免悲劇的發生
無可避免的,這樣的情況是來自於人性,或多或少的自私、或是看不清楚事實,導致不對的結果產生,如果你是高階主管、發現底下的人有這樣的情況時該如何處理呢?事實上,檢視考核機制、升遷制度都是必須的,選擇正確的獎勵方式、而非只有提升位階,就算是技術員也可以領高薪、而不是只有往管理職發展;而如果是底下的主管有發生績效不佳、或是用人不當時,則應該輔導開發管理能力,或是設置停損機制、避免更大的損失產生。
那,如果你是個底下的小員工,發現你的主管好像很符合上述的情況時,你能怎麼做?除了反應給更高層的主管之外,如果你忍不下去了,那,請用其他的方式證明你的主管是錯的,不論是用工作表現回應、還是選擇到其他的天下闖蕩,別忘了,不該為了他的無能、而犧牲自己的未來。